林西莉(1932-2021),汉学家、作家、教授、摄影家和音乐家,是瑞典著名的关于中国文化、历史、语言和社会等问题的专家。几十年来,她致力于撰写文章和书籍,举办讲座,并在高中和大学任教。多年来,她获奖无数,并于1989年因其对文化的杰出贡献被瑞典政府授予荣誉教授称号。2003年起,她在北京语言大学担任了3年的客座教授。

摄影: Per Myrehed

林西莉女士第一次接触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在1961年,当时她和丈夫,作家斯文·林德奎斯特决定前往北京大学学习中文。在此之前,他们对中国的看法都是来源于语言学者、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等,例如瑞典汉学之父高本汉、安特生、喜龙仁、斯文·赫定,以及去往中国的传教士,他们每7年就要返回瑞典汇报他们的经历。因为林西莉的父母积极参与传教事业,他们经常在家中接待返瑞的传教士。因此,林西莉从小就听过很多来自中国的故事。这是1949年之前的事情。在那之后,关于中国的报道减少。因此,尽管林西莉在跟随高本汉从事中国研究,当他们抵达中国时,却是感觉完全陌生的。

林西莉夫妇开始学习中文,住在北京大学的一间屋子里,当时海淀区还只是一个郊外的乡村。除了中文课,林西莉还成为了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学生。与古琴的相遇,对她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经历。研究会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于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创办,对全国各地寺院和私人住宅中的古琴乐器收藏进行清点,同时收集和记录自7世纪以来所有已知的古琴曲谱。此外,还录制了86位古琴演奏家弹奏的262首曲子。古琴研究会的研究人员和音乐家对中国文化遗产有着深刻而生动的理解。林西莉被他们记录古老文化遗产并在新时代传播的毅力和不懈奉献精神所感动。这改变了她的生活。后来她写道:“我强烈地感到我也想如此投入地生活和工作。”她真的做到了。

1961年, 林西莉女士在古琴研究会弹奏古琴

从年少时,音乐就是林西莉女士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5岁时,她开始师从巴拉诺维斯基先生(曾任圣彼得堡交响乐团钢琴演奏家)学习弹钢琴,尽管音乐风格略显过时,但她仍然沉浸其中。林西莉一家人住在瑞典南部的大学城隆德。巴拉诺维斯基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离开俄罗斯后,在那里创办了一所小型音乐学校。后来,她们一家搬到了斯德哥尔摩,她的钢琴课程也未间断。每周三,她都会去斯德哥尔摩音乐会协会参加精彩的钢琴音乐会。然而,10年后,她开始对弹钢琴有所抵触,觉得维也纳古典时期,甚至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都有些过于男性化和咄咄逼人,并不适合她的品味。因此,她开始在学习钢琴的同时弹奏文艺复兴时期的鲁特琴——她说这是 “一种有二十根弦的可爱乐器”——能够更好地发挥趣味性和亲切感。1958年至1959年,她和哥哥约翰先后赴德国和意大利锡耶纳学习鲁特琴。

林西莉最初想学的是与鲁特琴相似的琵琶,但在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去往北京的途中,她遇到了一位来自莫斯科的俄罗斯音乐教授。在教授的建议下,她决定学习古琴。然而她不知道,古琴的传授并不是通过一般的课程,而是严格的师徒制。她来到古琴研究会,想学习相关课程。先是被拒绝了,但当她询问是否可以为她找到一名老师时,他们答应尽力而为。一周后,她成为了王迪女士的学生,也是古琴研究会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学习古琴的学生。两年来,她跟随王迪学习古琴,并逐渐成为终生好友。

林西莉女士和王迪女士

林西莉终于找到了她渴望已久的表达方式。她在《古琴》一书中写道,“我在古琴研究会中接触到的音乐既轻柔又富有力量,既真诚又贴近心灵,音乐与我之间更像是两个亲密朋友之间的对话或冥想,而不是音乐厅里的华丽表演,丝弦奏出神奇的曲调飘浮着,直达我的内心。”

 

《古琴》中文版

林西莉夫妇在《从中国之内看中国》一书中描述了他们在1961至1962年的经历。此后,夫妇俩在印度自驾旅行了 6 个月,并继续穿越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最终出版了《亚洲探险》一书。回到家后,林西莉开始在斯德哥尔摩诺拉利亚尔高中任教。他们的长子阿伦出生了。1967和1968年,在他还不满3岁时,他们来到拉丁美洲,为瑞典《每日新闻报》撰写报道。他们驾驶着之前在亚洲旅行时使用的沃尔沃汽车,穿越了整个。由于林西莉刚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完成了有关语言起源的硕士论文,她对儿子的语言发展及其对拉丁美洲现实的反应愈发感兴趣。这些研究成就了她独立撰写的第一本书《与阿伦同游》。

《与阿伦同游》瑞典语版

1970年,他们的次女克拉拉出生,3年后林西莉女士回到中国,这10年间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80年代,她再次和家人在北京生活了两年,此后每年都会前往中国至少一次进行研究和旅行,并经常与王迪见面。2005年王迪女士去世后,她们的终生友谊,经由王迪的两个女儿,邓莹,特别是和母亲一样成为古琴演奏家的邓红,得以延续。2007年至2011 年,林西莉与邓红和优秀的箫演奏者陈莎莎共同举办了40 多场瑞典巡回音乐会,场场爆满。

林西莉女士精通讲故事的艺术。作为作家、演讲者和教师,她总是能够让观众“走心”,不论探讨的主题是语法、汉字的起源、农村女性的处境或是古代弦乐器。巧妙的小细节和有趣的题外话永远不会缺席。她曾在瑟德拉丁高中任教多年。课堂上,她会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汉语的四种音调,不仅用双手,而且是用整个身体说明音调是如何由上而下或急转直下的。她很清楚,这对于巩固学习很有帮助。作为学生,我们并没有考虑太多,但她确实非常擅于教学。后来,她在大学教授我们中国文学时,这一点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她的课堂一如既往地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林西莉女士漫长的教师生涯始于1960年秋天,在完成艺术史、历史、北欧语言和文学史研究后,她开始在高中教授历史和瑞典语。10年后,她努力争取到了在斯堪斯图尔高中教授中文的许可,中文教学进入瑞典高中尚属首次。1982年,中文终于被所有瑞典高中承认为第三外语。

1971年,林西莉女士在斯堪斯图尔高中

她的课程包罗万象,汉字与茶的历史、语法和民间音乐常常被她联系在一起——她知道如何将中国源远流长、多元多维的文化史融会贯通,编织成便于理解的概念网,从而实现语境化教学,同时,又保存其丰富性。

因为拥有在拉美、中东、印度和南欧的经历,加上对欧洲文化史的深厚造诣,她有能力通过全球化视野来研究中国的形势和发展。

对于我们学到的每一个新汉字,林西莉还会描绘其原始形态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将其置于文化历史或日常背景中。她对所有学生都尽心尽力,让每个人都感觉得到关注和鼓励。我相信,有不少人学习中文只是因为喜欢她的教学,而且很多时候,只有她才能激发起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她的好奇心和奉献精神很容易感染他人,她的勇气也是如此。她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兴趣,致力于研究社会变化是如何影响和塑造生活环境的。20世纪80年代,她为瑞典电视台制作了系列纪录片《中国的女性》,记录新中国的北方农村女性。在瑞典,她晚年也会抽出时间投身于各种活动,收集请愿签名,参加有关会议。她曾经告诉我,在她居住的地区,他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广泛的活动家联系网。

1994年至2004年,林西莉女士担任瑞中友好协会主席,并深入参与协会期刊《中国报道》的工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家和流行戏剧研究者克里斯蒂娜·尼格伦女士与她相识。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是至少25年的朋友了,” 尼格伦女士说。“我想我们的友谊是在我的书《幽灵、将军和难以捉摸的女神》问世后开始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北方戏剧的书。林西莉联系到我,问我是否想为《中国报道》写篇相关文章。” 从此,两人成为了朋友和同事,林西莉女士还提名她为瑞中友好协会董事会成员,并在后来担任《中国报道》的编辑。她们都对山西和陕西的地方戏剧很感兴趣,并共同筹备《黄山之歌》的客座演出——这是林西莉女士发起的项目,她邀请尼格伦女士负责活动组织。尼格伦女士最终不仅完成了组织工作,还与艺术家一起巡回演出,担任每场演出的主持人。

林西莉女士对中国剪纸的艺术形式深深着迷。她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多次踏上长途旅行,收藏了一大批由山西、陕西农村和长城附近沙漠地区优秀女性剪纸艺人制作的剪纸作品。几千年来,这些地区的女性始终传承着剪纸艺术,她们从纸上剪下美丽的图案,用来点缀在山坡松散的砂岩中开凿出的简朴家园。她本打算将这些资料编撰成书,但在她病倒之前都没有时间完成。两年前,尼格伦女士说服她为《聚焦中国》(Fokus Kina,《中国报道》的新名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剪纸的文章。“林西莉拥有一座真正的剪纸宝库,我希望有人能继承她的工作,”尼格伦女士悲伤地说。

“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严谨与幽默并存,”尼格伦继续说道。“她对自己超乎想象地严格,从不马虎草率。每当有作品要出版时,她都会坐在印刷机旁,检查每个字母或文字是否处在正确的位置。她对专业工作一丝不苟,无论是研究还是烹饪,她都认真对待——顺便说一句,她还是一位出色的厨师,经常会带一些煮制或腌制的小食来参加友好协会的会议。”

林西莉女士的女儿克拉拉·诺曼女士表示:“在涉及她的文章中,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那就是对于她来说,一切事物都与创造有关。所有的事务都同等重要,没有界限——园艺工作、打麻将、教育工作或艺术——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我母亲的终身成就始于高中的汉语教学事业。教育工作是其他一切的前提,那是她茁壮成长、找到自我、积聚力量的地方。她全心全意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她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可以坐下来,在很多个夜晚教导一个存有疑问或需要指导的学生。她的许多学生都与她成为了一生的朋友。”

《汉字王国》瑞典语版

《汉字王国》对汉字的形态作出解释,毫无疑问是林西莉女士最重要的著作。她对这个主题的浓厚兴趣最初来源于高本汉,他是首位探索中国甲骨文和古代青铜器铭文的瑞典人,但这本书却是诞生于她的学生所提出的诸多问题。

在一次采访中,她说:“我用15年的时间编写了这部书,在此期间,我不仅从阅读中了解到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而且还生活在其中——这是一部体量庞大、引人入胜的作品, 它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我走遍了中国新发现的考古遗址,探寻和拜访了我所描述的所有不同领域的专家。我学到的越多,我发现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就越多。人类和动物的生命、自然、建筑、音乐、哲学——所有的一切!许多新的考古发现给予了我关键性的帮助。我的作品是世界上第一本根据这些广泛的考古资料讨论和解释汉字库的书籍。”

《汉字王国》英文版

自1989年出版以来,该书在瑞典和世界其他地区都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反响。同年秋天,它被翻译成14种语言,并荣获授予瑞典年度最佳书籍的奥古斯特文学奖。1999年,由林西莉女士的老朋友李之义教授翻译的《汉字王国》中文版面世,李之义还曾将阿斯特里德·林格伦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汉字王国》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销量斐然,长期作为中国大学教材和高中的辅助读物。自2003年开始,林西莉女士受邀到北京语言大学担任为期三年的客座教授,向中文系学生和语言学院中教授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师讲授她关于汉字起源的发现。2016年,该书在中国出版了适合10-15岁学生的版本,以及林西莉女士的最后一本书《另一个世界》的中译本,后者讲述了她于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的岁月。为此,她最后一次来到中国,领取中国出版界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汉字王国》中文版

《另一个世界》中文版

林西莉女士的主要文化贡献之一是让丰富的中国形象栩栩如生。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热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复杂的问题,向公众传播中国知识。在她漫长而多彩的一生中,她在世界各地结交了无数朋友。我们很多人都想念她。


作者:玛丽亚·诺德索·伦德贝里,林西莉女士的学生,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艺术顾问。


Facebook: China Cultural Center in Stockholm

https://www.facebook.com/China-Cultural-Center-in-Stockholm-110983273921638

Instagram: chinaculturalcenterinstockholm

https://www.instagram.com/chinaculturalcenterinstockholm/

Youtube: China Cultural Center in Stockholm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qOYwuQtyTHC-iMNdfExsw

Tik Tok: cccinstockholm

@cccinstockholm

地址/Address:

Västra Trädgårdsgatan 2, Stockholm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